关于开发建立互联网涉农资金监管平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17

  201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政策补贴突破1.8万亿。据查,对于涉农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各级政府和部门还没有设立统一的、有效的举报方式和渠道。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众多支农惠农政策,由于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原因,执行时基本落实到乡、镇财政所。由于这些政策的标准和要求不一,资金来源渠道多且分散,需要监管的环节多、范围广,而乡、镇财政所由于受管理能力、政策水平、人员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核实、发放资金等环节上是疲于奔命,对资金使用和发放情况的监管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一旦拨付完毕,资金的具体使用和发放情况再也无人问津,极易发生虚报、多报发放对象。为此,建议我省开发建立互联网涉农资金监管平台,进一步规范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

  

  一、利用网络化监督,有效预防腐败。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新方法、新途径,利用互联网“制度+科技”预防腐败的手段,开发设置涉农资金监管终端机。通过这台终端机可让涉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功能上,将包括农业项目资金、科技兴农资金、专项补助资金、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情况等所有涉农资金全部纳入监管平台;设计上,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特点,力求让农民能够独立操作,易看、易懂、易查、易用,手指轻轻点击电子屏幕,就能查询到补贴情况,借助网络化监督资金发放更加透明。

  

  二、加快终端机平台建设。先选择人、财、物等具备基础条件的乡、镇、村试点规划建设,由点到面逐步覆盖,同时,研究制定我省《关于建设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工作的意见》,意见中要对监管平台的建设目标、组织实施、管理应用、监督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则根据要求,相应制定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报送政府部门论证。“制定的各项制度密切联系农村实际,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走进民心,让千百双眼睛一起盯住涉农资金的去向。”也可逐步增加功能,将涉农资金的信息与农业技术、市场、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信息资源同时集纳在终端上。

  

  三、选拔优秀人才,定期组织培训。相关部门要专门组织镇村信息员参加培训,重点传授监管平台的正确使用以及可利用网络监督掌握国家扶助涉农资金的补贴状况、自身受益多少以及资金使用去向、涉农政策的查阅和实施等等。

  

  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政策的宣传上,不论是终端机可查,在交通路口、乡镇及行政村要设立涉农惠农政策公示牌,各种惠农补贴资金以组为单位公示,让农民群众当明白人、放心人。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和新闻媒体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全面提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利用驻村干部进村入户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发放各种惠农涉农政策宣传资料,提高农民群众知晓率,做到群众政策知晓率达100%。

  

  五、公开政策信息,增强资金的透明度。将涉农惠农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名称、来源、实施内容、补助资金数量、补助范围和标准、资金拨付发放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工程类项目到点,补贴补助类项目到户,增加工作透明度。对公开过程中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查实,问题属实的坚决纠正;对落实不力的部门予以督促整改落实,对工作中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进行问责。

  

  六、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尽可能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各项涉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各乡镇社保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涉农政策和民政救助相关制度,县纪委应联合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低保的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环节进行督查,取消不符合低保对象的保障资格,保障符合条件而未纳入保障对象的农户。

  

  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有效预防腐败行为。把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坚持“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出现把关不严、乱补贴、滥补贴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一查到底,依纪依法做出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确保惠农资金全额发放到群众手中,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姜鸥提供)